cover_image

【新时代·传承】走进中国传统乐器(上篇)

团委宣传部 中侨青年
2019年01月28日 14:14
图片

介绍完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戏曲

那么

从今天起我们中侨梦之声

就要给大家带来全新传统文化小专辑

中国传统文化之乐器介绍

图片

中国传统乐器之二胡

二胡为中国民间的乐器, 二胡原先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俗称胡琴,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胡琴琵琶与羌笛”诗句,说明唐代就传入中原。宋朝沈括《梦溪笔谈》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令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弦,只用一弦终其曲”。嵇琴即胡琴,说明当时二胡演奏技巧已相当高。但真正使二胡发扬广大的是近代的刘天华和瞎子阿炳,刘天华将二胡引入音乐殿堂教育,并写下了《良宵》等十首独奏曲,阿炳则流下《二泉映月》、《听松》几首名曲,使二胡成为音乐会上可独奏的乐器。


图片

二胡是悲哀的乐器,沉闷,轻轻一拉,就有一种对世事洞察的悲凉。中国的民乐是线性的,讲究旋律,不重和声,也不张扬,追求含蓄,因此二胡是最民族化也最适合表达中国人的感情不过了。


中国传统乐器之古琴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从先秦延续至今,热闹过,也冷清过,但几千年的时光并非有人刻意为之,这是它的生命,也是历史的选择。有人说,西方音乐的代表是交响乐,是刮到天际的狂风,将人的心灵也一同刮走;中国的音乐则是秋日从树上飘落的树叶,仅仅只拨弄心灵的一根细弦,却同样动人心魄。这是中国式的优美。而古琴,无疑是最好的代表。古琴的美是深沉含蓄的,通体深色的髹漆,泛着暗淡的光泽,本身并无多少修饰,置于斗室之中,不突出,不吸聚光华,却自有意境。古琴有诸多形制,传到今天还有仲尼、伏羲、神农、落霞、连珠、蕉叶等十多种,形态和音色的些微差异,寄托着琴人不同的审美情趣。最早的古琴,以桐木为料,根据凤凰身形斫制而成,缘自梧桐引凤之说。中国古人向来喜欢为一切事物附加某种特定的寓意,古琴也不例外,琴身每一处设计都被赋予了深远的象征意义。

琴长三尺六寸五分左右,象征一年365天;面板呈弧形,象征天;底板是平的,象征地;岳山为高山,琴弦为流水;十三个徽位,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加一个闰月。初时,琴只有五弦,内合金、木、水、火、土,外合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为纪念伯邑考,加弦一根,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为武弦,自此定下七弦的形制。琴身各个部件的命名很有讲究,有以自然为名的“岳山、龙池、凤沼、雁足”和以人体为名的“琴头、琴腰、舌穴,弦眼”等。古琴被视为一件有生命有灵性的乐器。有山有水、有龙有凤、有人有物、有天地日月和八卦五行,一张琴,便是天地万物的缩影。


中国传统乐器之箜篌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除了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箜篌作为一个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文献中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唐代杜佑《通典》:“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此属琴瑟类的卧箜篌。从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砖书看,其面板上没有品柱。竖箜篌,汉代自西域传入,后被称为“胡箜篌”。《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 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庵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杜佑《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用于隋唐燕乐中的天竺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 竖箜篌状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并有脚柱和肋木,张着20多条弦,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因此唐代人称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通典》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而两手齐奏,俗谓‘擘箜篌’”。


图片

根据古代壁画和文献记载,竖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数种。在中国盛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东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为了使这消失多年的乐器重现舞台,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师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们根据古书的记载和保存下来的古代壁画的图形,设计试制了几种类型的箜篌,但是由于这些箜篌存在着许多不足,所以没有推广和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乐器之编钟

 编钟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图片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短架(左)长335、高273、长架(中、右)长748、高265厘米编钟是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编钟用料是铜、锡、铅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物。可见,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图片



编辑:校团委宣传部广播台

音频:崔颖

图片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侨青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