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栏目

袁瑢《一路春风》

时间:2016-11-07浏览:2094

    2002年,袁瑢老师已届八十高龄。对于常人来说,早该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了。可是袁瑢老师还是整天忙个不停,要么潜心钻研教育部新近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给自己充电;要么参加“南市区精英讲师团”,发挥余热;要么回到上海市实验小学,指导教改;要么出席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和老师们共同探索语文教学改革之路。

   袁瑢老师就是这样的人──谦虚好学,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平时少言寡语,一谈起语文教学就神采飞扬、滔滔不绝的人;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别人,却从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的人;

   无论作为教师、校长,也无论作为上海市小语会理事长、全国教材审查委员,作出重要贡献,取得突出成绩,却从不谈付出的辛劳、取得的成就的人。


袁瑢老师教学经历


   早在1954年,就被推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战线群英大会,作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刘少奇主席和袁瑢握手的照片登在各大报纸上。之后,代表中国妇女参加国际妇联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会议。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经常出席重要会议讨论国家大事。接踵而来的荣誉,没有成为袁瑢老师的负担、资本,而是化为她前进的巨大动力。她常常这样告诫自己:荣誉是党和人民给的,自己始终是一个普通教师。要把荣誉作为工作的动力,永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斯霞、霍懋征、袁瑢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袁 瑢 专 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袁瑢用一生实践自己的这一理想和承诺。

   人们都知道袁瑢老师语文教得十分出色,却不一定了解她精心育人的事迹。袁瑢认为,作为启蒙老师,要帮助小学生跨出“人生的第一步,给他们打下做人的基础”。袁瑢从不讲大道理,她重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她善于利用日常发生的小事因势利导,明理导行,不仅在当时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而且往往影响学生的一生。


    袁瑢老师把育人工作还渗透到平日的教学之中。在阅读教学中,袁老师善于用英雄形象打动学生,用高尚的情感感染学生,收到震撼心灵的教育效果。在作文教学中,袁老师坚持“既要练思想,又要练语言基本功”,她认为“没有正确的认识,文字再生动也不是好文章”,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认识,作为作文指导和讲评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坚持既教作文,又教做人。一届届学生在袁老师的言传身教之下,既学语文,又学做人,在幸福地茁壮地成长。


    袁瑢老师一走上工作岗位,就反复、认真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只能教好学生,还是应该教好每一个学生?”她始终把“教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的分内之责。有了这样的责任感,袁老师必然热爱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也必然热爱她;有了这样的责任感,袁老师所教的语文课,课堂气氛从来都是活泼、自然、和谐的,每个孩子都喜欢上语文课。当有少数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或成绩不理想时,袁老师首先检查自己,认为是自己没教好,工作未做到家。于是,她对这些同学予以更多的关注,给予更多的帮助。她对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浇树浇根”,千方百计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克服自卑,还以自信。她唯恐伤害学生的自尊,给差生辅导,往往先让这个学生帮老师做点事,自然过渡到补课、辅导。他们一旦在学习上取得点滴进步,袁老师就热情鼓励。就这样,自卑的孩子找回了自信,有了自信,语文还会学不好吗?袁老师在学生面前,是老师,更是朋友。她的学生看不到老师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看到的是俯下身子循循善诱地叮咛、教诲。学生有了错,她不是批评、指责,而是从自己身上查找原因。有个中队长,在一次主持中队委、小队长联席会议时,由于性子急,和一个小干部吵了起来。后来,她认识到自己错了,心里很难过,并把这件事写在日记里。袁老师读了这则日记,写下了这样的批语:“你的态度很正确。最近一阶段我对你的工作关心很不够,这是我的不好。今后工作中你还会遇到困难,希望你迎着困难前进。”这个同学长大后担任一个工厂的副厂长,她回忆起这件事激动地说:想不到袁老师竟对一个十岁的孩子作自我批评。每当工作中遇到困难,就想起袁老师对我的教育,每当工作中出现问题,我就先检查自己的缺点。

    袁老师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事学习,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她坚信开卷有益,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她深信“三人行必有我师”,利用一切机会向别人学习,博采众长,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她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虚怀若谷,又不迷信权威。例如,在学习苏联的热潮中,她不崇洋,不照搬,反而对违背母语学习规律和程式化的一套做法,对片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抵制,在教学实验中探索规律,走自己的路。这种无畏的勇气和科学精神,源于无私与忘我,可敬可佩!

   袁老师在教学中永不满足。她认为时代在前进,学生在更替,要想使教学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必须不断改进,追求卓越。尽管许多课文袁老师早已熟记于心,但她每教一届学生都当作第一次,从零开始,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她三次教《乌鸦喝水》,三次备课,三次设计教案,实现了一次次观念的更新和教法的改进,换来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袁老师为了教好《忆张思德同志》这篇课文,在一个月之内,四次备课,三易其稿,甚至练习设计都一次次推翻重来,直至写出自己满意的教案。这种严肃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堪称全国教师的榜样。

袁瑢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耄耋之年,纯若少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虚怀若谷,谦虚谨慎;追求卓越,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