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努力学习为人生理想提供支撑;匠心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辛勤打拼为实现创业梦提供支撑;匠心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刻苦训练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支撑……
10月10日,一条喜讯在中侨学院师生之间传递——在2016年“挑战杯”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创效大赛全国总决赛中,由信息技术系马利平、赵欣、朱范鑫三位老师指导,董曾杰、殷铭珏、廖惠宁等同学设计制作的参赛作品《梦幻光立方》勇夺全国二等奖。
挑战接踵而至
“坚持是第一位的!”同学们说起了他们的获奖感受。得奖时候也就一瞬间,准备却长达整整一年,从2015年9月入校后,董曾杰、殷铭珏、廖惠宁等便加入了信息技术系科技协会,被分在了物联网小组。整整一年的准备让他们体验到什么叫做创新的“马拉松”。从组队的第二天直到全国决赛开始前一刻,他们除了正常上课就一直忙碌在社团创新工作室中忙碌着。他们这个小组,还备赛着星光计划、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挑战接踵而至,高强度备赛长达一年,对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很大的挑战。
在一年的准备中,团队合作成为重中之重。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各有分工,有研究理论技术的,有负责汇报文档制作的,有负责模型制作的。刚开始有时候还会忙着忙着就乱了,不知道彼此的工作到底是哪一块了。于是团队就紧急协商,马老师、赵老师及时的布置任务安排工作。在严谨的分工下,保证了大家都顺利的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团队的潜能得到最大地激发。
挑战杯竞赛的挑战并不仅仅是对人能力的挑战,很多突发事件、意外状况时时刻刻挑战着参赛者的神经。在参加上海市赛决赛准备阶段,由于时间紧急,团队设计的手机APP系统还一直在调试。每一个人都在担心这个调试对比赛会造成的影响。最终,在团队协力组织下,顺利解决了各种问题,对比赛增加了信心。
拼进决赛看成败
就获奖作品本身而言,赵欣老师指出: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并重才是他们作品从上海市决赛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在决赛展示现场,很多大学的作品非常的科幻,小型飞机等科技创新类的作品层出不穷,而我们的作品越发显得简陋。”朱范鑫老师介绍了当时参与决赛展示的细节,许多人看到展位立方体的大盒子都好奇的过来看,到最后才知道“大盒子”是个发光体。
他们的作品《梦幻光立方》是一种新颖的电子3D图像显示形式,可用于电子广告牌,现代舞台背景设计等,若配上适当的音乐,可达到非常好的渲染气氛作用。本次制作的光立方用三色LED,使用51核的单片机编程完成驱动,使得显示内容可变,显示方式可调节。本次作品的另外一个创新点是光立方的控制除了软件、硬件外,还可以用光敏传感器、手机APP等控制。设备设计简明,可操作性很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使他们的作品受到青睐。
团队的坚强后盾
成绩与荣誉的背后有团队的坚持与付出。信息技术系科技协会物联网小组社员18人。备战市赛、国赛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凝聚了全组的智慧和精华。
竞赛的成功也离不开老师们不竭关怀与孜孜不倦的指导。福建全国决赛期间,学生处处长蒋成浩老师、团委副书记唐斌老师、信息技术系系刘群老师、马利平老师等冒着酷暑和大雨的天气,从书面作品到作品调试再到现场问辩,一次次的审阅,一次次的意见,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老师的心血。
“挑战杯考验的不仅是学生,更是老师。”挑战杯作品考验的是指导老师在相关领域的思考深度和专业水准。马利平老师、赵欣老师等是物流网工程和信息技术方面专家,为此次挑战杯做了强有力的支撑。不断地指导同学测试设备、检测设备,大浪淘沙后,才将作品的“真金”淘得。
“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挑战杯比赛作为课堂学习拓展的第二课堂,最主要的还是要学到专业技能。此次挑战杯比赛之后,我们正在科技协会筹划了扩张,组建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小组、计算机软件小组、网站设计小组、网络布线小组等8个团队。刘群老师高兴的谈到今年的计划,希望在下一次的挑战杯比赛中能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