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侨大学推动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的区域实践:跨学段联动,开启铸魂育人新篇

时间:2025-04-25浏览:87

4月18日,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携手张堰幼儿园、张堰小学、学府小学、金卫中学、前京中学、张堰中学等 6 所学校及张堰镇秦阳村,共同举办“向心・铸魂・砺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爱国主义教育联合活动,成功构建起覆盖全学段、汇聚多元力量的爱国主义教育新场景。张堰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文,秦阳村第一书记陈红,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吴酉芝及 150 余名师生、村民代表齐聚秦阳村党群服务中心,共同开启沉浸式“大思政课”。

沉浸式课堂:多元演绎爱国主义内涵

 来自七所学校不同学段的学生代表,用鼓舞、朗诵、演讲、合唱等多元艺术形式,深情诠释对祖国的热爱与认同,生动呈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金卫中学学子以《中国范儿》鼓点叩响文化自信,张堰中学代表用《我为梢上新萌之芽,你为根中不朽之木》演讲诠释青年担当,前京中学合唱团借《如愿》旋律传递和平愿景,中侨大学舞龙队则以腾跃之姿展现传统文化生命力。活动特别设置的"双师课堂"环节,中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文娟老师以屠呦呦"科技报国"故事点燃科研理想,抗美援朝老兵金连冲用核试验亲历讲述沉淀历史的厚度。正如中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封晓莉在活动札记中所写:“当 90 岁老兵颤抖着举起泛黄照片,后排小学生自发起立敬礼的瞬间,我读懂了什么是跨越代际的情感共鸣。” 这种打破学段壁垒的设计,让幼儿园孩童的童声朗诵与大学生理论宣讲相互呼应,引发学生们强烈共鸣,赋予这堂“爱国主义课堂”温度、广度与历史厚度。

多维联动:构建 "大思政" 育人格局

本次联合行动是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落实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建设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服务区域教育体系、探索协同育人机制的阶段性成果。中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协同模式,在课程研发上,牵头组建跨学段备课组,针对幼儿"具象认知"、中小学生"情感共鸣"、大学生"理论深化"特点,设计主题课程内容;在资源整合层面,将秦阳村村史馆、老党员口述史转化为鲜活教材,打造"田间地头的思政课"。

中侨大学副校长吴酉芝表示,学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推进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体系的区域构建,全力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 “张堰模式”。该模式以区域联动为根基,以资源整合为着力点,推动课程内容共建、师资队伍共育、平台资源共享,切实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坚守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创新升级:契合时代需求,深化育人实效

区别于以往以讲授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本次行动从 “结构联通、内容融合、情感共鸣” 三方面实现突破升级。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爱国教育的创造者、表达者,在实际场景中深度参与;教师不再孤立备课,而是成为课程组织者与跨界整合者;村民也融入 “育人共同体”,成为重要教育力量。这种多主体共育、跨学段贯通的教育设计,高度契合当代青少年的多元思维与现实关怀,真正实现了 “从教材走向生活、从说理走向共情”。

持续探索:深化实践,迈向长效育人

本次联合行动在传统文化体验、本土实践案例、榜样事迹感召中实现 "知、情、意、行" 的统一,它不仅是一次教学展示,更是一次思政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打破了各学段、各主体各自为战的育人局面,构建起 “全学段协同、区域资源整合、师生共同参与” 的新型教育共同体。

 此前,中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已开展多项特色思政活动:与杭州 “五四宪法” 历史资料陈列馆两地连线,八位老师共同完成宪法教育实践课;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共建,体验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中心 “东方之路”,深化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育人的认知;组织师生赴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园开展示范性宣讲教学等。

 未来,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将持续发挥引领作用,推进一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融合发展的常态机制,持续深化 "大思政课" 建设,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内心、融入时代现场,形成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经验与措施,为地方发展与国家战略贡献更多力量。